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歡迎來到地球


Welcome to the Earth!大角咀的第二課,主持人阿荻與明芯在首張投影片上這樣寫道。她們假設各位是外星人,帶領我們認識地球。

主持人選了地球上的聲音作為認識它的方法,而不是摩天大樓、科學、武器或股票。

主持人會就著不同年紀的外星人微調旅程。對於初小外星人,主持人會加入舉手問答元素讓他們更投入。她們從大自然抽取聲音樣板,例如風雷雨電,小朋友先聽後估。旅程後還會教他們用光碟與小鈴鐺弄搖鼓打拍子。

「地球人覺得好聽,就開始弄樂器模仿大自然的聲音。」她們在下一個環節介紹了很多樂器如銅管樂及木管樂。「你們知道最原始的小號是怎麼樣嗎?答案是牛角。後來,人們把鐵通捲曲,發覺音質欠佳,怎麼辦呢?便試試把銅管多捲幾圈,慢慢演化改良,就成了今天小號的樣子啦!」

對於在首張投影片上這樣寫道。這句說話對於我!高小外星人,主持人示範結他發出不同音調的原理。我們也拆開鋼琴,看看它的發聲原理。小朋友伸出食指按下琴鍵,看著小鎚敲打弦線,都覺得很新奇。主持人說,當我們彈琴的時候,鋼琴其實很忙碌的,要不停地這裡打打那裡敲敲。

可是這些樂器,買完再學很昂貴,外星人付不起錢,怎麼辦?主持人提醒我們每個人也有屬於自己的樂器,就是聲帶。她說:「每把聲音都很獨持,猶如指紋。」接著,她播放兩段短片,一段人聲伴奏唱打怪獸歌,另一段爸爸與三個小朋友在車內清唱。

初小團友有CD搖鼓,那麼高小團友有什麼紀念品呢?主持人預備了人人一個大貝殼。有些團友當木魚敲,有人拍打它,但若要真正聽到它承載的奇妙聲音的話,應該將它放在耳畔。「我聽到海聲!」一個團友說完之後,旋即傳染開去。大家像聽電話似地側著頭,可是有些團友不知道或者忘記了海灘的浪聲。

若果沒有主持人的介紹,他們可能不會察覺大自然的聲音可愛之處,也可能沒有機會認識與接觸樂器。他們雖身處地球,卻容易忽略大自然給他們的禮物。

他們不同於一般的旅客。他們的旅程完結後,會留在地球做個真正的地球人。主持人宣佈旅程結束的時候,不忘叮嚀:「要多留意大自然送給大家的聲音!」所以,緊接著的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

等待他們耳仔的,有自由自在的雀仔歌聲,風吹過樹葉的習習聲,雨點灑在水塘的滴答聲。幸運的話,他們或會遇上牧羊人吹著笛子,奏著希望之歌。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走進生命的節奏


講解班規及唱過班歌之後,我們於大角咀的第一課是這樣開始的:

「你們知道哪裡可以感受到節奏嗎?」

「你們首先保持安靜,然後把手放在胸前,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這就是拍子了,其實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然後開個小小玩笑,「有沒有小朋友感受不到呀?」

我們想小朋友知道,音樂不一定是高深,也不是遙不可及。不是演奏會裡著名演奏家演奏的音樂才叫音樂,也不是出唱片開演唱會的明星唱出的音樂才叫音樂。節奏也不一定是鼓聲、拍手聲或者跺腳聲。

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從心出發。

這一課的主題是「音樂與社群」,通過這個主題認識節奏。我們找來「龍舟」作例子,示範人們如何用拍子作指揮,讓隊員能夠以整齊一致的動作划船。我們以非洲鼓代替龍頭鼓,然後把小朋友們分作三行,大哥哥大姐姐領頭,跟據鼓聲的拍子划著無形船槳。

接著我們示範一些打拍子的「玩具」。除了剛才玩過的非洲鼓之外,還有哨子與青蛙形狀的木魚,最後就是每個學琴的人都又愛又怕的拍子機了。初小的小朋友很愛笑,看著拍子機忠實又傻氣地擺著鐵枝報著拍子都會覺得很有趣。然後,我們播放一段節奏強勁的非洲鼓音樂表演,除了節奏之外還有歌聲。小朋友看到一眾皮膚黑黑但牙齒白白的小朋友載歌載舞覺得很新奇,有些笑說他們是黑色的真奇怪,有些已經會隨著節拍動手動腳了。

[我忘記了是誰提議播放這段影片。我因而認識了Watoto合唱團,這是一個抱著重大使命的機構。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找找]

最後,我們圍圈,從播放的音樂中嘗試找出輕重的拍子,做不同的動作。大家隨著拍子做同一個動作,音樂成為了一種黏合劑,把人們聯繫起來,成為社群。有數個小朋友不太願嘗試我們的活動,有一位女生更整課都雙手抱胸。及後向家長了解,她笑說女兒一向都是慢熱的,希望往後的課堂會好一些吧!就如不同音樂有不同的節奏一樣,有快熱的小朋友,自然也有慢熱的小朋友。

小朋友,當你們長大一點,會更明白心的節奏是何等重要。今天你先學懂靜下來,傾聽自己的心跳,也珍惜這個與生俱來的拍子機。往後,它會陪著等待重要消息的你一起忐忑不安;它會隨著你與戀人說傻話時而加速,讓你的臉不知所措地紅起來。離別時與友人一個深深的擁抱,彼此的心跳近距離訴說著不捨。你目睹親人的心電圖失去節奏的那一刻,會面對自古以來人們無法消去的悲痛。

往後三課的內容,也是為你們的成長作準備的──希望你們懂得以音樂為切入點,感受生命。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Interlude


那一晚,我們相約在旺角的樓上café,檢討剛於觀塘完成的音樂班課程,準備開展於大角咀舉行的音樂班。
天,也是另一個,有冇寫

「不介意我這個門外漢給意見嗎?」常說自己不懂鋼琴的Collin,當我們爭論著應否用「士多啤梨」代替四分一拍,甚至應否教導代表不同拍子的音符的時候,拿出開會前寫下的筆記,給我們建議。

「如果暑期音樂班的主要目標並不是教懂小朋友高深的樂理的話,我們可以試試為音樂班加一些其他元素嗎?另外,我也想過,我們的音樂班可以不同於坊間的音樂班嗎?」

「我想我們可以為每課加插一個主題,例如:音樂與溝通、音樂與大自然、音樂與和平、音樂與愛,使小朋友上音樂課時也接觸到一些正面的價值,讓音樂與生活連結起來。」

我只是依稀記得他的說話,所以上面的記錄未必準確;可是我清楚記得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這個新方向帶我們走出死胡同──這個死胡同是我們規限著自己要跟從上年暑期音樂班設下的課程框框,只執著於小修改。Collin常常看輕自己的貢獻。如果我們不是處於膠著狀態,他會否提出這個建議?他想出這個方向時,會否預測到我們會一致同意它呢?

有了新方向,我們隨即想想那些主題如何與音樂元素扯上關係。我們放開了音樂知識的顧慮,想出來的活動也愈來愈天馬行空。「音樂與社群」原來可以代表「節奏」,人們可以用「節奏」指揮與交流,例如「扒龍舟」需要鼓手令隊員划槳的動作一致。「音樂與大自然」是「音色」,介紹自然之聲外也介紹人造的樂器。「音樂與和平」是「和聲」,也是「歌唱」,不少歌聲也可以消弭仇恨的。「音樂與愛」是音樂的表情,也是人利用音樂抒發的感情。

「這裡是不可以吃外來食品的!」侍應看見明珠台姐姐從台灣帶來的麻糬後,如條件反射般告訴我們。剛經歷了一次「範式轉移」的我忍不住說:「這只是手信吧!」,心裡嘀咕,這個規矩總可靈活變通一下吧!

從此,我們音樂班的大方向從教授音樂知識改變為把音樂與生活連繫。不過,我們最基本的目標──讓小朋友經歷一個有音樂與大哥哥大姐姐陪伴的開心暑假,該永不會改變!

今天二零一二年九月十六日,也是另一場Interlude:一週一學導師與學員配對會。我們會承接早前暑期音樂班的歡笑聲,開展新一期、也加入了新元素的一週一學。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為甚麼要佔領政總


事情的確很複雜,因為當中有政府的偽邏輯與新動向、似是而非的論調、未經證實的消息、突發消息,網上面書的討論也反映了香港人的不同看法。有正職的人士與需要讀書做功課的中學生因為閱讀及思考時間有限,所以會傾向接收然後接受與自己立場相近及一些較為「大是大非」的信息。一些較有爭議行動如「佔領政總」,他們或因時間不足未能消化有關行動的理據。

所以我希望用最少的文字解釋為甚麼要佔領政總。本文面向是同意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完善但不同意現時佔領行動的讀者。如果你覺得該課程沒有問題則本文對你沒有說服力。

我的立場是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下簡稱國教科),然後以原有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為基礎再改良(如強調世界公民而非國民)。

1.      是次反國教科行動已遭立法會選舉人士騎劫,不值得支持。

即使反國教科被選舉騎劫,也不代表反國教科本身是錯的。我們可以反對騎劫者,但不可以因為騎劫者而反對反國教科。

2.      學民思潮、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等等不加入委員會,沒有向政府提出意見,一味反對。

留意委員會名稱:「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也留意當中委員名單。委員會名稱有「開展」二字,卻叫持反對開展國教科加入,合理嗎?另外,不加入委員會不代表沒有向政府提出意見,事實上家長關注組及學民思潮已經通過不同渠道表達立場及理據。我認為此委員會是政府毒計。

3.      絕食是激進行為,即使國教科不完善,也不應以此法使政府就範。

別忘記反國教科者的行動是漸次升級的:應政府諮詢(但諮詢期短)、網上及報章撰文、上萬人遊行、才到絕食,但還只得到政府不對題的回應,只強調非洗腦及可提及敏感內容,但沒有就其他疑慮(「中國模式教材」由政府資助的機構編寫、有教育界人士指出以情感評分有問題等)回應。最近在一片反對聲音之下,林鄭指出政府該「擇善固執」,即承認推行現有的國教科為必修科是「善」。

絕食不是容易的、說做就做的事。也要留意使政府就範的應是反國教科的理據,但因為他們連理據也不聽、不對題回應才出此下策。要通過絕食去爭取不是霸道,而是悲衰。

4.      有三年開展期,政府沒有強推的意思,因學校可選擇推行與否。可以於開展期修正錯誤。

既然你同意現時課程有問題,為甚麼不盡早改正?你覺得推行此科有何急切性?另要留意另一個陰謀論:教育局剛建立「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當局或會以此資料庫佐證三年開展期「有成效」。 政府設立了開展委員會即間接承認科目不完善,更明言除了撤科「什麼都可以傾」,可見問題不少。若課程明知有問題,而要靠開展期修正,正是「先推行、後咨詢」,不符合政府、公務員系統秉承的「程序公正」。

5.      本科不打分數,即使課程有問題也不要緊。

若學生不認真讀那開展來幹麼?若學生認真讀有問題的課程那就有問題了。再者,不能忽略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別以為家長可以輕易在家裡為自己的子女改正盲目愛國思想,學校對學生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長遠來說,我覺得需要另一個完善的課程取代現有的課程。多謝學民思潮發起的活動,他們喚醒了香港人對此事的關注,使他們不再止於上萬人遊行,也讓多些人會看專業人士撰寫的反國教科文章。這真是一個很關鍵的時刻,因為不是很多支持撤回國教科的人十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他們也不一定十分了解中國國情及香港面對的困局。希望他們對此事的關心可以延續,使他們會主動了解更多。

我沒有附上資料來源,若有需要大家可以「關鍵字」去各大搜尋器search。另建議花一些時間閱讀一篇叫「你永遠沒法叫醒裝睡的人」的文章,有點長但讀後很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