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叫Monday.COME的講座裡,當長平完成他的分享後,周保松教授問他關於新聞自由的問題,其中一條是:中國的新聞從業者有沒有法可依?
長平的第一個反應是七個字:「法律不是擋箭牌」。追本溯源,原來那是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口中說出來,以回應記者關於採訪北京「茉莉花行動」為何違法的提問。這是她的發言原文:
「違反了去那個地方採訪需申請的有關規定。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問題的實質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亂,想在中國鬧事。對于抱有這種動機的人,我想什麼法律也保護不了他。希望大家能夠明智地認識這個問題。如果你們是真正的記者,就應按照記者的職業準則行事,在中國要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從前兩次情況看,那些去蹲守的記者也沒有等到他們想等的新聞。如果這兩天還有人煽動、鼓動你們再去什麼地方非法聚集,我建議你們及時報警,一是為了維護北京的治安,二是為了維護你們自身的安全和權益。
同時我想強調,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大局已經説明中國選擇的發展道路是正確的。求穩定、謀發展、促和諧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意願。我們會繼續堅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破壞中國社會穩定的企圖都是不可能得逞的。中國保持穩定和發展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第二段已是耳熟能詳,相信她自己已倒背如流,但第一段則引來嘩然。當中央多次強調「依法治國」,作為拘捕異見人士的理據的時候,再祭出這一句「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使我們更清楚「中國特色」的法治全貌。照姜瑜意思,中共認定了外國記者們「唯恐天下不亂」,認定了他們「想在中國鬧事」,而且「動機」決定一切,更明目張膽地指出「什麼法律也保護不了他」──當有人想破壞穩定和諧的時候,他即使沒有違反法律也是「有罪」。
要留意的是,「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並沒有主詞,因為這句警告不是對所有人說的,而只是對記者與一切「破壞和諧穩定」的別有用心者;然而,中共正正「拿法律當擋箭牌」,擋的是其他國家對其拘捕異見與維權人士的質詢之箭。這擋箭牌同時滿佈尖刺,而且它為其印上國情之浮雕,試圖蒙騙世界。「維穩」一方面奉法律之名張牙舞爪,一方面凌駕法律之上為所欲為,可謂攻守兼備,卻無視矛盾之處。所以《經濟學人》指出中國的法律是矛而不是盾,我看只對了一半。
最近學了兩個詞語:「rule by law」以及「rule of law」。雖然兩者均可譯作「法治」,但兩者有細微的不同處。前者較為容易,指一切依法而為;後者較為複雜,強調法律背後的精神,例如法律可以體現民主、人權、自由及人道等精神,以及限制政府的權力等。以此框架看中國的所謂「依法治國」,就知道其「rule of law」就是穩定地一黨專政,中共也在適當時候活用「rule by law」,例如把那條「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用得極致,「國家」與「政權」就此不可分割,「煽動」二字則由中國特色的「rule of law」定義。
當憲法賦予中國國民有言論結社的自由時,一方面會有法律去壓制這些自由。這原本是天公地道,因為自由的行使的確必需受到一些制約,可是問題在於制約本身是否公義,是否合理。當揭露社會問題時也被起訴「尋釁滋事罪」,指出黨的錯誤則有機會被起訴「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之時,我們自然會思考,壓制自由的法律本身,以及執行法律者是否出了問題。
中國的傳媒工作者就是在這個紛圍下感到困惑。中共眼中的理想傳媒就是傳聲筒與化妝師,但有理想的傳媒工作者會甘於做這個角色,還是運用自己的多角度與批判思考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市民分享?長平接受明報訪問,對於如何拿捏箇中界線時這樣說:
「做之前你不完全知道這個代價,你知道可能要冒一點險,有時候你想去try,因為如果你不試就更不知道。我們沒有新聞法,邊界是不清楚 的,不去試就不知道在哪裏,而且愈收愈窄。它很大程度靠你自我審查和領會,靠自律和領導打電話、開會,但領導的話也不夠明確,我們叫這做領會領導的精神。」
就是他屢次的「try」最後使他丟職,結果來到香港當訪問學者。在他之前工作的《南方報系》似乎「屢敗屢戰」,發表「法律應當是所有人的擋箭牌」的社論。
當他談及「自我審查」時,他對香港的傳媒有這樣的意見:「我們是不該說的說多了,你們(香港傳媒)是說少了。 」當內地新聞自由被嚴重收窄時,香港的傳媒有沒有好好利用看來還存在的新聞自由為讀者提供準確的新聞資訊與真知灼見的評論?他觀察到香港傳媒的商業化太重,而我原本以為問題出於讀者口味低俗與單一化──若讀者願意去閱讀身為傳媒「不該說」的文章,傳媒的商業化並沒有構成現在的問題。不過,最近一則關於港鐵干預新聞自由的「醜聞」後我才醒覺「廣告」與「報道內容」其實關係密切。今次港鐵手法「拙劣」,竟然以白紙黑字「警告」傳媒,把「於報章落廣告」簡約成單純的商業活動,表現了港鐵對新聞自由的蔑視。商業化並不僅是「內容迎合觀眾口味」,也是「內容不能得罪廣告客戶」。這種商業上的自我審查與政治上的自我審查本質一樣。
於是在香港,保持盈利就是面對「自我審查」批評的擋箭牌。在高度商業化的經營環境裡,即使有人向他們疾呼「盈利不是擋箭牌」,說服力比姜瑜的狡辯似乎便為低下。
如對長平的事蹟有興趣,可看參考資料首兩個網頁。
參考資料:
明報:《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長平到底說了什麼?》
Monday.COME: 中國輿論的生成與困惑 :從個人的經歷談起
2011年3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舉行例行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