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以閱讀換取生命

閱讀是一種很奇妙的活動。閱讀者表面上是自閉的,實際上不然:他可能正在探索著作者筆下的世界,書中的內容正衝擊著他的價值觀,他與作者進行著某種交流。

我對這一兩年閱讀的質與量很滿意。我很懷念在宿舍時每晚的閱讀時刻。完成了每天的工作與玩樂後,洗過澡,穿著睡衣,拿起書,倚著枕頭半躺著閱讀,通常讀大約一小時,直至倦極,懷著明天又可以吃便宜中大早餐的心情入睡。這是沒有壓力的閱讀,可以隨意丟開我認為不好看的書,也沒有限定要多久時間要讀完──不過,通常讀完一本書的時間反而會比預期的短。第一年研究生生涯讀的主要是科普書籍與華文作家的小說,第二年讀的則主要是小說與散文集,主要是因為迷上了觀摩作者如何通過想像、鋪排、比喻、描寫等等手法說故事,以及背後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每次去圖書館都會借大約五六本書,它們通常會有一定的關聯性,或者有點對比的意味,希望讓我有一點衝擊。除了每晚睡前閱讀外,平日也有其他形式的閱讀,例如於網上讀文章與社評,下載旁聽課的指定讀物,「與人文對話」的經典選讀與導修討論,以及周保松教授的「餵食式」夜讀。即使是寫論文的黑暗時期,也沒有放棄閱讀習慣,反而讀了數本日本小說。

以下是我數個閱讀小說的得著。第一,我感受過作家的熱情。作家在字裡行間滲透出人生閱歷,然後以熱情換取文字,突出他們對人生的感悟。我相信一個人如果沒有特別的熱情與動機,是沒有可能可以寫上十多廿萬字的,而且當中還未包括修改與校對。這是一種自虐的勞動,而且通常都不能確定有甚麼實質的回報,為的主要是寫作時靈感如泉湧的心跳體驗,以及大功告成後捧著手稿的喜悅吧!我記得有人說過文學並不是甚麼高深與冷冰冰的學問,而是個人抒發深刻情感與暴烈欲望的產物。我很同意,作家在寫作的時候,精神應該不會處於正常的狀態。

第二,我學會了留意生活的細節。讀過小說,我才認識到四周也有很多可以下筆描寫的對象。四周景物與人心相觸,迸發了無數可能,讓作家可以用文字捕捉片段的瞬間。閱讀小說時常遇到對作家心悅誠服的時候,就是他們用文字告訴我,他們感受到我感受不到的東西,他們的文字開啟了我的第六感官。

第三,我學會了翻頁的期待。閱讀的其中一種喜悅是,對情節的期待已經蓋過翻頁的意識,換句話說,翻頁成為了潛意識的動作。當我讀完最後一句之後,翻下一頁,可能是相關書目,也可能是空白頁;但我還是有點不捨得,於是翻回最後一頁,重讀最後一句或者最後一段──通常作家都會在最後一段花一些花思與功夫,讓你即使蓋上了書,重回現實生活,最後一段都會縈繞著你的思緒,給你的可能是不捨,可能是遺憾,也可能是悵然若失。

有人這樣問一個書蟲:「你不覺得看書很浪費時間嗎?」我記得有句老套的格言:你不能掌握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擴闊生命的廣度。我想閱讀是一個好方法,因為閱讀可讓我更欣賞生命,包括我的生命,以及作家筆下人物的生命(某程度上也是作家本身的生命)。所以,比起「以生命換取閱讀」,我更相信「以閱讀換取生命」──當然能否做到,選甚麼書來讀是很關鍵的。

趁這段研究生生涯結束與新工作開始之間的空閒期,我花了不少時間閱讀,手頭上有川端康成的雪國、伊豆的舞孃,大江健三郎的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米蘭昆德拉的賦別曲,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選,劉以鬯的短篇故事集,希望在正式開工前讀完它們。不過,即使我開始了新的工作,肯定少了很多時間與精力閱讀小說,也不代表我放棄閱讀的習慣──工作中的我閱讀的不是小說的文字,而是躁動不安的年輕靈魂與他們的青春印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