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與兩制
當李旺陽死因調查報告發表後,鄭耀棠指出這件事與香港無直接關係,要香港人士小心處理,不要「走得太盡」,否則會令內地認為香港干預內地事務。通常建制派面對批評都只會祭出「一國」概念出來,但如鄭耀棠般利用「兩制」為中共「開脫」,我記憶上還是首次。
(在此不評論鄭耀棠口中的「兩制」是否可以凌駕大是大非的價值判斷,因為無需評論)
我覺得不同陣營人士詮釋一國兩制有明顯分別,例如:中共主要透過中聯辦從文化、教育、甚至選舉滲入香港事務,陳雲的香港自治運動則主張香港的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可以享有自治權利。到底有沒有準則指出該甚麼行動是否符合一國兩制原則?還是「一國兩制」本身根本充滿漏洞?如是後者,灰色地帶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我們絕不可以鬆懈──因為我們絕不可少看約定俗成與溫水煮蛙的威力。所以,對於國民教育科這一路文化侵蝕,我們更要大為小心。
公民與國民
其實,德育與國民教育科的前身是德育與公民教育科。後者早於二零零一年開始被列為關鍵項目,也於二零零八年作出修訂。它在個人成長與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交生活與社會及國家生活五方面都有「學習期望」(可參看以下參考「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自我檢視工具」)。執行此科具有彈性,可在班主任課、「公民教育」課、週會甚至主題活動週滲入知識。至於「國民身份認同」則早在二零零二年列作首要培育價值之一。
事實上,諮詢稿有列出德育與國民教育科與德育與公民教育科的主要分別。在諮詢稿上,公民與國民的分別並不明顯,只指出「本科課程由《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2008)增潤而成, 以培育正面價值觀及態度為本,提供有系統、具備結構性及重視延續性的學習經歷。」。倒是評論員們對這方面的分別很敏感,認為公民與國民的意涵影響到課程的本質。
德育與國民教育科為五個範疇──「個人範疇」、「家庭範疇」、「社群範疇」、「國家範疇」及「世界範疇」訂下不同學習目標,個人認為不算偏頗,也有不少可取的地方。例如以「情」引發學習動機,以「情理兼通方式」探討中華文化,若用心不良固然危險,但這不失為一個好學習方法。可是我們必需指出當中不合理的地方,如面書流傳的建議學習活動(如大聲呼喊愛國)。不過,大體上,我覺得德育與國民教育科基本利用了德育與公民教育科的框架,但在國情與國民身份認同上作了增潤。所以,我懷疑德育與公民教育科本身其實已經不大可靠。雖然它稱作公民教育,但與西方的公民教育可能並不一樣。(未有時間在這方面作資料搜集)
課程名稱固然會露出端倪,但也不可輕易因為名稱定性了其內涵──掛羊頭賣狗肉固然可能,名稱本身的歧義也有可能。
課程指引與參考用書
雖然課程指出五大範疇均要兼顧,而且是互相依存,但我發現該五個範疇的學習目標隱然有衝突的地方。例如「個人範疇」裡會教我們正直、誠實,但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正面價值觀在「國家範疇」中批判荒謬的中國事件嗎?在課程指引裡,看似容許,不過在「世界範疇」中,它指出:認同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時,亦能從國家國情的角度理解世界議題,作出理性判斷。「國情」這個詞語可圈可點。
就算課程指引如何開明,坊間的參考用書並不一定從課程指引的開明處著手,即使開發它們的機構由教育局資助。教育局意圖與「中國模式」一書劃清界線,但卻暴露出教材與課程指引「不符」的問題(吳克儉認為,坊間將《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當作課程指引是不幸的事)。是不是所有團體也可以隨意把「教材」寄給學校?如果有教師用了這套「偏頗」的教材,是誰的責任?
事實與部份事實
明目張膽的洗腦固然危險,但有另一種洗腦更危險。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只掌握整件事的部份事實,就算我們利用批判思考,也很容易中伏。例如,如果我們對學生隱惡揚善,他們很容易會得出偏頗的結論。箇中道理很易理解,但我們常高估了自己對整件事的了解程度。
所以,批判思考只是軟件,還需思考對象作為硬件來配合。教師如何篩選事件,在有限的時間裡展示給學生?又或,教師如何教導學生找到全面、準確的資料?教育局課程指引中提供的教學資源責任重大。它們能否回應五個範疇的學習目標?各位可看看。
為甚麼有聲音表示隱善揚惡更重要?因為中共的「善行」已經被鋪天蓋地宣傳著,但其惡行,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代發展,多被封鎖。再者,從錯誤中學習比自我陶醉於成就之中更重要。假如連國家的錯誤也不面對,甚至以歪理論之,這還是德育教育嗎?
諮詢與再諮詢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以遊行方式要求政府再諮詢或擱置,例如廿三條、政改與遞補機制。可是其實每一個政策落實前都有一段諮詢期。是甚麼原因導致這個窘境?
政府缺乏管治威信?政府做的是假諮詢?政府沒有推廣諮詢期,諮詢期後卻有不少質疑聲音或有突發事情出現?政策本身有問題?
假如政府沒有好好正視這個問題,只一味指責遊行示威者拖延施政,上萬人的示威將會經常上演。
中共治港模式與香港遊行模式
近來非七一的上萬人遊行,都與中央明或暗地插手香港事務有關。中共慨嘆經濟恩惠收買不了香港人的心,近年像失去了耐性,插手方法愈做愈明。香港人表面上政治冷感,但經過廿三條、自由行、雙非問題、種票、特首選舉、警權問題到今次的國民教育事件等等,起碼醒覺到某些政治與生活根本關係密切。中央捧起了梁振英,或許是看中了他的表面上高民望,可惜現在事情發展不僅事與願違,更使泛民成功以「國民教育」議題為立法會選舉造勢。六四情意結還在發揮影響力,就是我們對中央的醜惡面心存警戒。中央要在文化上攻陷我們,最可行的方法是先讓我們在文化上攻陷他們。
於是,我們又回到一國兩制的問題。對於如何爭取當中的灰色地帶,中央的工具是施恩惠、新移民與中聯辦;至於香港市民的工具則是「核心價值」、大遊行、「反叛」藝術與商品、高登、良心教師、年青一代與可敵也可友的新移民等等(希望我數漏吧!)。
參考:
鄭耀棠指宜小心處理李旺陽事件
http://news.sina.com.hk/news/32/1/1/2719115/1.html
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自我檢視工具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7109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稿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2397
黃國鉅:國民教育錯在「國民」
http://commentshk.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239.html
一國兩制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8%80%E5%9C%8B%E5%85%A9%E5%88%B6
吳克儉指坊間將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當作課程指引是不幸事件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newsdetail.aspx?ItemId=543451&csid=261_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