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韶春風(十)
上篇提過,最後一天的上課天,上午是考試,下午全校老師都要改卷,一到五點半,老師們就叫大家不要再改啦,一起出發去「鄉村菜館」吃收爐宴。之前也去過一次鄉村菜館,因為學校通過了「德育示範校」的評估,算是慶功,也是全校老師一起聚餐。在這裡的菜館都是做客家菜,特色是多油、多肥肉、濃味與沒有賣相可言,我最喜歡吃的是蒸釀豆腐與炒菜燉菜,豆腐很滑,這裡的菜味道與香港的差了點甚麼,形容不了,總之好吃得多。
當天的安排有點怪,每一個科組一間房。我與拍檔坐在「圖音體」(就是雜科)組的那間房,大枱上有些大概十多毫升的玻璃小杯,杯上寫著「老戰士」,看來今晚少不了要喝點酒了。剛開始起菜,較老資格的老師拿著銻壼添酒,然後舉杯邀我們倆喝,我淺嘗一點後放下酒杯,但他說長輩敬你的話你一定要一口乾掉。其實這種酒上次聚餐也喝過,不過喝得不多(每次碰杯後都只是呷一小口),甜甜的,一喝下去就湧上一股暖流。那時副校長問我們能否飲酒,我拍檔竟然點頭說可以,我連忙說他可以但我不行呀!他們很友善地說不能喝不要緊,隨意隨意就行啦!不過今次我們其實有了心理準備,始終對於我來說是最後一次與他們聚餐了(因此他們也多了一個藉口敬我),經過多月的相處都知道他們都對我們不錯,而且經過上次的經驗知道,如果我們堅持不喝的話他們也不會硬來,而且我的銀包只有很少現金,而且難卻客家人的盛情,而且應該親身感受他們的文化,而且不要讓香港人失禮,而且......總之就想免費試試自己的酒量吧!
大概兩天之後,我問問體育科主任其實那是甚麼酒來的,他說是飯店自己浸的「紅棗杞子酒」,我問是否大概三十多度呢,他說浸酒起碼有五十多度!他笑說當年他還是實習老師,給指導老師灌了一小杯就醉了,現在倒是沒有甚麼感覺。之前與他談過課外活動的問題--如果學生放學後不能留在學校訓練那怎可以有成績呢?他說在鄉鎮學校搞課外活動很困難,以前他對校隊隊員要求很高,訓練量很多,不過最近都沒有了,通常只會在暑假寒假有密集訓練。他說現在學生的質素(我沒有問是心理還是身體質素)沒以前的那麼好,他們的功課壓力也大,所以近幾年也沒有很逼他們訓練了。
間中副校長、主任等「領導」走過來我們那桌,我們都要站起來敬酒,不知不覺已喝了七、八「shot」,世界開始浮動了。他們稱呼我們作「香港同胞」,不停地感謝我們,更有人說「委屈你們啦」,其實我們都在這裡吃得好睡得香,還有乖學生讓我們教,一點也不覺得委屈,希望我們到來不會太打擾你們學校的正常運作,也真的幫到教到學生......不過我們都沒有說這些,反正最後也是乾杯吧!
然後我們走去英語老師那一圍,發現走直線有點困難,可是頭腦還算是清醒。因為他們大都是女老師,所以不用喝酒,喝茶就可以。我們要謝謝他們放心讓我們搞興趣班與基礎班。最後就是挑戰領導那一圍了,這時候其實很多科組的老師都回家了,可是領導那間房還很熱鬧。進去之前我跟拍擋說你還可以嗎,我不太行啦,他說可以(不過他一定說可以,想來這一問甚是多餘),所以我們就逕自走入去。一走入去,自然有一陣熱烈的「招待」,我們也說一些客套話後便先乾為敬。坐在旁邊的主任不停地對我們說「老實講」甚麼甚麼,又提議我們買甚麼甚麼特產,其他領導就互相乾來乾去,杯盤狼藉,幸好我還是清醒地旁觀、感受著這種「文化」。最後大夥兒喝多一杯「散席酒」就散席了,可是還有五個老師留下打麻將,我們看了一會兒就踏著醉步回宿,大概喝了十一二杯吧!回宿後拍檔呆在大廳嘔吐,我卻睡至四點多,再「醞釀」一小時後才嘔了一些。
學期尾我們去了四個學生的家,他們都是成績名列前茅也較成熟的,他們給我的感覺是一點也不像中二學生。美其名為家訪,其實是去白吃一餐農家菜吧!第一個學生是很「強」的女生,她是班長,元旦表演的兩個項目都由她負責。我記得她在校運會上向老師投訴有別班的參賽者跌倒才影響到自己班參賽同學的成績。她是三姊弟的大家姐,難怪有這樣的性格吧!她給我們看她小時候、小學時期的相片,她說初小的她很頑皮,成績也不好,不過後來有班主任幫助她改正過來。看看下學期我拍檔可否問得到當中故事了。原本也問過學琴的那個全級第一女學生可否家訪,不過她說父親不喜歡香港來的老師家訪,所以婉拒了我們。不知道為甚麼他會這樣想呢?是否之前有香港來的探訪團引起了誤會呢?
喝醉後的一天早上,我們去坑口找兩位學生。其中一位的父母親是坑口某小學的老師。她喜歡畫水墨畫,當初見到她交的畫時(因為拍檔是美術老師),我和拍檔也嚇了一跳。現在總算知道她父母有能力為她請老師教她畫畫。她父母談談她倆在小學的事情(她倆也是在那間小學就讀)。下午吃過飯後到小學,在階梯課室(像lecture hall的一間大課室)開電腦、投影機讓拍檔唱K。後來我們告訴校長我們去了她家探訪,校長卻說她父親也是校長!難得他們與我們一起一整天也沒有向我們表露身份,不過從談話內容大概可以知道他不簡單,例如他經常會抓緊機會發表對教育的意見。另一個學生很喜歡彈琴,她住在小學任教的阿姨的老師宿舍裡,父母在東莞打工。小學剛完成了「創強」,完善了很多設施。校長帶我們到音樂室,她看見了直身琴,發現它不用插電,覺得很有趣(因為中學的是電子琴),我也打開琴讓她看看裡面的發聲原理。
我去的第三個家並不在農村。鎮中心有七八層高的樓房,之前問過學校的老師,他說住在那兒的大都是於農村賺到了錢後搬出來,方便工作。這些套房其實不錯,有三房兩廰,在香港買的話大概要五六百萬吧!他爸爸說多年前買只需八萬,現在已升到廿萬了。他爸爸給我一碗黃酒煮鵪鶉蛋,他說是家鄉特產,甜甜的,媽媽則在市集看鋪頭賣水果。這位學生很多晚的晚課間休息時也來找我問數學物理(所以從中也知道一些他們的課程與程度,有些問題我也不一定能立刻答到),他不太聽得懂廣東話,所以每次我都以難聽的普通話給他解釋。我問過他有沒有理想的職業,他說現在還沒有說準,只知道會朝著數理工程科的方向,因為還不太清楚自己的真正興趣,也可能有些職業他現在還未了解清楚。他也對我說了不少關於學校老師的事情,例如有掟粉筆超準的老師(一定瞄準學生的眉心!),有不受歡迎的吝嗇教師,有能夠以柔克剛的老師,有一定會把女學生罵哭的老師,也有老師在寒假與暑假會替他們補習。他又說這個校長大概三四年前上任,整頓本來不好的校風,很在意糾正學生的秩序與行為舉止,於是成績慢慢進步,現在可算是曲江區的鄉鎮名校了。
其實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家訪有點不妥,怕家長的熱情招待,而且通常都是推卻不了,因為推卻不僅代表太客氣,而且可能代表我們嫌棄他們的食物;也怕家長有誤會,覺得有香港支教老師來訪是一種「光榮」。不過家訪的確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當地家庭。所以,我們於家訪時會對家長說明來意,吃水果時吃慢一點,但吃飯時就邊讚好吃邊盡量吃光他們的餸菜--這才是最有說服力地表達欣賞與謝意的方法!
一個學期的時間不算短--長得足夠適應當地的秋冬兩季生活、了解一間內地鄉鎮學校的工作文化與內地的教育政策;不過我們主要接觸較乖的學生,沒有與較壞的學生混熟,他們或許更需要我們的鼓勵,但對我來說這需要更長的時間。我們花了一段時間了解老師對我們的看法,他們對香港的教育情況很有興趣。我們也對他們解釋我們的身份是志願者而不是實習老師。他們聽過後有點驚訝,也以為我們回港後會獲政府安排差事。因為校方把我們當作老師團隊的一份子,所以我們不可以「標奇立異」,言行舉止盡量與當地的老師差不多。說到這裡有一件趣事:記得有一次我的波鞋因為走完徒步丹霞後泥巴滿面、加上天氣潮濕發出異味,不得不把它浸在消毒藥水半天,往後幾天要等它乾透,所以只有穿拖鞋上班。其實我也看過有老師著拖鞋上課,我以為沒有問題;不過很多老師看見我都很「關心」我,我解釋之後,他們說去市集買對鞋也很便宜,我只好說要省錢,而且著拖鞋也很舒服呀!
雖然當地並不算山區貧困落後地區,與我本來的期望有落差(當初的幻想:屋漏兼逢連夜雨、簡陋的黑板與桌椅、缺少文具、學生都很珍惜學習機會、與他們一起耕田農忙......),但我依然覺得這個計劃值得參加,因為現時香港幾乎沒有機會可以讓我們在內地的鄉鎮學校駐校半年至一年。我可以認識到本來沒有可能認識到的學生與老師,可以親身體驗在內地鄉鎮某處,初中學生為考入重點高中而努力,老師為了應付政府評估、觀課評課、頑皮學生而忙得團團轉。如果打算去更落後的地方服務的話,這個計劃可算是一個中途站。
回港後,我的舊學生問我:在哪裡教開心些?不約而同地,在韶關也有學生問我(當他知道我在香港也是教師之後)差不多的問題:哪兒的學生好教些?我不在這裡說我當時的答案了。如果我可以留在學校繼續教升上中六的他們,而沒有去韶關的話,我會怎樣呢?我改的不會是英文興趣班的英文作文,而又要為查簿與外評抓狂;我不會上又要彈琴又要唱歌的音樂課,最多在某幾次補課的時候帶他們到活動室憑歌寄意;我不會用普通話扮惡呼喝學生,而是打算嚴而有愛、苦口婆心地「整頓」班風;我不會寫簡體字的信,而是繼續在他們的週記上作文。我不會在元旦表演就壓軸嘉賓,但會與他們一起練習,在台下支持他們;我的暗瘡不會消失,而可能會更嚴重......不過我希望他們也與我一樣,過去五個月都在努力學習,都在成長,沒有白過。
而且我也認識了不同成長背景、不同人生經歷的團員,為服務期間帶來不少瘋狂的笑聲。雖然這不算是此行的最重點目標,但也總算是一個收獲吧!
星期六(考試後的第三天)是散學禮,散學禮過後,長達一個月的寒假就開始了。我寫了信給大約十個認識較深的學生,也給了他們我家的地址,讓他們可以寄信給我,告訴我近況、困難與成就,我也可以回信告訴他們我的近況,給他一點遙距的鼓勵。我沒有給他們QQ,因為他們通常用QQ都是說無聊閒話。如果他們肯寫信給我的話,內容應該會是認真的,關係應該較容易維持;我也喜歡文字--最好是手寫的文字,我覺得它們是最有心思的交流。(順帶一提,他們的手寫簡體字大都很美,如果是繁體字就更好啦!)
另外,有時我與拍檔會想像學生們的未來會怎樣呢?較優秀的學生會留在韶關發展還是去其他省份、甚至出國呢?他們會否只是少時了了大未必佳?成績不好的學生會否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出路?這是老師職業的其中一個吸引力--不知不覺間,因為你對他們花過心力,所以你與他們有了一種連結,你會為他們的進步感到高興,也會為他們的困境著緊,而且會想起他們過去的不成熟、想像他們未來的成就。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韶春風(九)
拍擋說要練好結他,所以他趁回港時把結他從香港帶到韶關。我只是個結他新手,但是簡單地介紹運作原理與掃和絃還是可以的,所以我決定其中一節音樂課,首廿分鐘用來介紹結他。
其實他們的物理課已經介紹了聲音,所以可順道溫習音調與音波波長的關係,跟他們說震動的弦線愈短音調愈高,另外也講講弦線愈幼、愈緊,音調愈高。然後示範一下最簡單的幾個和絃遞進例如C、Am、F、G。「有沒有同學今天生日呢?」結果四班也有沒有同學當天生日,只有一位同學早一天生日。「其實生日歌只需由幾個簡單和絃伴奏就可以。」彈完之後,我會於比較乖的班別讓一些學生試試按弦的感覺。因為拍檔的結他是鋼絲的,而且我叫他們試試按C大調和弦,所以他們試按的時候都會覺得痛,而且覺得沒有可能按到呀!
下半節則是唱歌環節。因為上次唱英文歌似乎難了一點,於是我找一首之前在課堂也播過的普通話歌來唱。「如果我要求你們唱的話,應該自己要唱一次吧!我其實與你們一樣,不懂唱歌的。」我也找來拍檔試試與我唱和音(我幾乎每課也叫拍檔來與一起上半課)。
自己唱完一次後(大概這是第一次對著這麼多人唱歌吧!他們也算「俾面」,不聽話的同學也沒有發出聲響),就到他們了。他們比我想像中投入(尤其是女學生),平時最不聽話的八四班反而唱得最大聲。大家唱了兩次之後,最後由拍檔陳奕迅的「Baby Song」作結,一來可以緩和興奮的情緒,二來也示範一下只需簡單的鋼琴伴奏就可以做到安靜、溫暖的效果。
他們每年的元旦左右也有一次班際的表演比賽,可以是跳舞、唱歌或者小品(即是類似舞台劇,通常是有點惹笑但有意思的),每班可以演出兩個項目。其中八二班邀請過我們去「指導」一下他們跳舞。他們在網上找視頻,然後邊看視頻邊學,並不會做任何改動。我們看他們(共有六位同學)跳的時候,他們已學了兩星期,動作大致記住了,可是因為拍子感不好的關係,動作與音樂不配合,所以導致他們動作不齊。所以我們主要幫他們從音樂裡找拍子。另外,他們的動作不夠「放」,神情也有點凝重,但這些都不需要我們特別指導,只需跟他們說,「表演最緊要開心,也讓觀眾開心就可以啦」。
十一月尾的時候,有兩三位學生問我可不可以教他們彈琴。我當時的反應是先讓我考慮一下,因為這裡牽涉音樂室的開放、如何練琴(只有一部電子琴)、可以教多久以及應該教甚麼的問題,其他同學會否覺得不公平呢?而且,有些他們並非住宿生,理論上他們放學後要立刻回家。我跟他們直說我的顧慮,他們也表示理解。
最後我決定每天放學後也讓他們來音樂室,但我會先教一些基本音樂知識,如果他們肯堅持每天也來的話,我就會教他們彈琴。因為當時是元旦表演練習的高峰期,不少學生放午飯及放學後也會留在課室練習,所以他們放學來音樂室也算是可以的。這是我介紹過的音樂「知識」:鋼琴鍵與letter-name,分辨大調與小調音階(他們覺得很困難!)與數拍子,也介紹高低音譜號、sharp、flat的符號與五線譜上的音符。
當他們都認識了letter-name之後,我就可以把他們要求學的歌(其實都是「中國好聲音」裡唱過或者是我在音樂課介紹過)的旋律寫成了letter-name,讓他們自己試試摸索。我沒有嚴格糾正他們的指法與姿勢,旨在讓他們體驗一下。結果他們每天放學都來音樂室練習,過了幾天後他們都大致可以彈到(其實也可以背出)旋律,不過他們在掌握拍子上有點困難。有一位同學想學左手伴奏,於是我也寫了左手要彈和絃的地方,因為他們的拍子感不好,彈broken chord 該有難度,所以只有每一拍左手都「鑿」一個和絃,算是順道培養拍子感。考試期間,我不讓他們練琴(雖然他們說不會有影響)。考試最後一天,考完後是十一點多,我早已開了音樂室等他們,結果他們練了三四個小時。當天的下午是全校老師改卷的時間,我與拍檔也要幫手改,我改七年級的數學卷,拍檔則要改「思想品德」卷(很有趣的科目吧!),所以我只是開放了音樂室讓他們練習,並沒有在旁邊指導他們。一直到五點半,當晚有全校老師都出席的聚餐。有一位同學一直練到五點半,我去鎖門、關門時,她像是要避開其他老師的樣子,她說怕老師對她說成績。對了,她是考全級第一的,所以所有老師都會關心她的成績。我對她說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因為以前的我也是這樣呀!
元旦表演在十二月廿六日,全校共十二班學生由兩點半不停表演到五點,他們的小品我幾乎一個字也聽不懂(唉!),唱歌則全都走音掉拍子,幸好有些班的舞蹈挺好看--有韓國的K-Pop舞,也有街舞。我們是壓軸表演的「嘉賓」,當然是他唱歌我彈琴了。學生把練習簿與......疑似教科書撕下紙頁摺紙花,也有學生送我們波板糖。可說是最老資格的中文老師蹲在琴下、幫我拿著咪放在琴的出聲位,間中向著我們豎起拇指,真的有點不好意思。其實我們都不太滿意自己的表演,因為他走了幾個音,我錯了幾個Chord,不過大概都被他們的喝采聲與和唱聲掩蓋了。
對了,音樂課那首普通話歌,是台灣劉若英的「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其實是歌詞很爛的廣東話版本「給自己的信」,也是Angela Aki 的「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前後總共在三堂音樂課播過了。為甚麼他們會那麼喜歡呢?除了真的好聽之外,他們其實也快十五歲了,歌詞也許可以觸動成熟的他們,例如「我們都相信...來到這個世界不是沒有意義」。當時第一次介紹這首歌給他們的時候,說說這首歌其實在說甚麼之外,也問:你們覺得自己還很「單純」嗎?他們笑著搖頭--也對,他們其實都不算是鄉村的小孩,也有與城市青年一樣的煩惱,例如學業、家庭與愛情。我告訴他們,成年人世界比你們的絕對更複雜,希望你們好好珍惜這段相對上無憂的求學生活吧!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舞台上的故事
(記2013年2月4日下午突破青年村的FUN DAY活動)
當天的舞台主要是突破青年村的一間活動室,裡面有圍了圈圈的座椅,也有一部為我們準備的電子琴,也有一個自稱嫲嫲的年輕主持與一班突破女義工。
幕一:主持「嫲嫲」的破冰遊戲很懷舊--「大風吹」原意是讓大家暖暖身子,卻弄哭了兩位小男孩;「一二三紅綠燈」則加入了「扮野」元素,要求大家靜止的時候也要做指定表情。
幕二:主持把我們分成四組,每組也有小朋友、家長、琴老師與女義工。第一個任務是每組扮一部指定家庭電器與一個指定地方,讓我們先習慣扮鬼扮馬,然後進入當天的主題活動:每位組員都分享自己於2012年最難忘的一個「定格」片段,然後由其他組員重現當時的定格,像一幅立體相片。小妹妹的最難忘情景,是第一次去迪士尼樂園遊玩後一家人到大門,由爸爸拍照,相機卻突然沒有電了。組員要扮演當天她的婆婆爸爸媽媽弟弟妹妹自己,站的位置也要一絲不苟。(事後與突破義工了解,也上網做了少少功課,原來這是「一人一劇場」的其中一種表演模式。「一人一劇場」讓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演員以它作劇本即興演出。)
幕三:茶點前,有小朋友幫忙排好盒裝飲品。大家也忍受著美食的香味,開動之前來一張大合照。開動之後,John琴老師的一個學員先替他拿一碟滿滿的食物,然後才拿自己吃的一份。有小朋友對釀了雪糕的泡芙讚好,也有小朋友在自顧自練琴與敲打嫲嫲的鋼片琴。
幕四:學員表演時間,由是次活動統籌肥波主持。導師讚有天份的女孩表演彈do-re-mi,也有剛才玩遊戲時非常活躍但此刻卻坐定定的男孩與John琴老師一起合奏聖誕歌--開始之前一刻John琴老師提醒他要記得數拍子。
幕五:琴老師分享時間,有對學生的寄語(如果多點練琴就更好了),有教琴經歷的分享(原來學生很怕我!),也有為了讓家長放心把小孩子給Wewah音樂家導師教琴(以及補回錯過了Simon婚禮的遺憾)的爆肚彈琴唱歌表演--輕快版、F大調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其實這也算是「一人一劇場」表演呀!)
幕六:大夥兒出外到仿草地拍跳躍大合照,找來大廚光明哥哥幫忙。我們大聲謝謝他--不僅因為替我們拍照,也因為他為我們預備了腿治、煎餃子、雪糕泡芙與炸圈圈茶點。
幕七:回到活動室,有小朋友拿著一個火柴人文件夾紀念品,對琴老師說他家每人已經有一個了,這個多出來的給你。琴老師說你將會讀書一定會用到,先好好保管著它。
以上七幕沒有演員給讀者演出來,唯有先用文字紀錄在案吧!再次多謝突破機構為學員與家長提供指導與舞台,讓他們可以有空間、也有聽眾讓他們回顧過去一年的難忘事。農曆新年快到,祝大家心想事成,快高長大。我們也展望有更多微小但溫暖的故事在WeWah舞台上出現,並與大家分享!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韶春風(八)
十一月尾的時候,英文科主任問我們可否幫手舉辦一個七年級英語班際比賽。我們初步討論的時候,她問香港的英語教學是否比較活動化。我說不是的,香港學生學英文其實也要做很多枯燥的練習與功課,不是經常也有活動教學。我看過學校用的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其實課程設計得不錯,每課也是由某一主題帶出不同的文法重點與生詞網絡,也有設計相關的學習活動。我對她說,香港的學生學英語較好的原因,可能是他們在課餘的時候比較多機會接觸英語,例如看英美的劇集與聽英文歌,身邊也有很多聽到、看到英語的機會。有些學生也會參加關於英語的課外活動。可是這裡的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很少(尤其聽外國人說英語的機會),基本上接觸英語的時間只有每天一至兩節的英語課,他們下課之後並不會看英文書、看英文頻道的電視。雖然他們每天大約有二十分鐘的早讀時間(每星期有四天要早讀,其中兩次是英語,另外兩次是語文),大部份學生會大聲朗讀書裡的生字,不過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讀錯。
學校的英語課程很趕,例如八年級的上學期要教十二課,當中有形容詞的比較級,簡單過去式,以現在進行式及be going to ...表達的將來式,以食譜教first
next finally等關於步驟的字眼,交通,請求與邀請等等。有老師抱怨說,十一黃金周假期之後,學生都把新學的英語忘記得七七八八,要花時間溫故才繼續知新。這裡並沒有分精英與補底班,而且每班人數多,英文老師又不能利用課餘時間補課與留堂,所以每班的學習差異也很大,落後了的同學很難追上來。所以我對她說不是你們做得不好,而是有些外在條件導致這裡的英文水平不高。而且我也說即使香港的學生有很多資源讓他們課外自習,他們也沒有好好利用,並不是所有香港學生都英文都很好,他們也有懶惰、缺乏動機等問題。
這位科主任也曾經開放過一節八年級的活動課給所有英文老師。那一課的主題是弄三文治,同學們都帶了食材如麵包、生菜、煎蛋、蕃茄、蕃茄醬。老師用半堂時間講書,半堂時間讓學生在課室裡弄三文治,然後分享給正在觀課的老師。我與拍擋吃得飽飽的,他們也玩得很開心,不知道他們會否通過這個活動更記得關於食物的生字呢?他們在弄三文治的過程中其實也沒有講過英語,只是他們要做功課,就是用英語寫好recipe。她很想為英語教學注入新元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願意作出大膽的嘗試。
說回七年級英語班際比賽,我們提議了三個項目:第一個是「大電視」,參賽者不許發出聲音,只用動作讓隊友猜螢幕上的生字。第二個是「接龍」,這是她寫的規則:
1.每个班教师给出相同的第一个单词,第二单词的开头字母要以第一个单词的末尾字母开头,如:an---neck--- kite .第一个生字要从某一个字母开始,然后第二个生字的开头字母要跟第一个生字的最尾字母一样。每一个同学每一次只可以写一个生字。
2.每条龙的单词不能出现重复的单词
参赛人数:每班两组,每组4人,每个班在此环节选8人。每回合4个人。
至於討論如何計分時各位有點分歧。經過一番討論後,我們定出以下計分規則:
1. 如果中间有串错的字,串错的字后方的所有字全不计数。
2. 参赛者可以改正错字,但该字不会计分。他改正完之后不能够多写一个生字。每一次只可以改一个错字。
3. 非在黑板写字的同学不能给提示。参赛者之间不能交流。
第三個是「三人四足搶答比賽」,我們希望讓英語水平不高的學生也可以參與,可是因為我們只有四十分鐘的時間,也不能夠向其他老師借用課堂,所以最後沒有玩這個項目。
「大電視」用到的投影片由我負責,但要在七年級英文課本頭六個單元中找一百個名詞與動詞有點難。
那天是星期一,團市委安排我們參觀學校。我們參觀了一間高中,一間職校及韶關唯一一間本科大學。我們只花了一個上午,所以是走馬看花式的參觀,與接待的學生交流不多。午飯後我與同伴趕回學校,時間已是三時半,四時二十分比賽就開始,可是英語科主任還在修改我早前給她的投影片,因為她覺得有些生字如「father」「mother」「西蘭花」,學生們應該想不出動作來表示它。(的確有點難,不過有些挑戰才好玩吧!)。
學校有一間可以容納全級學生(約二百人)的階梯課室--有點像大學的Lecture
Theatre。那一座教學樓除了有階梯課室,還有音樂室、閱讀室、電腦室、實驗室等等,據奠基石記載,是香港某伉儷捐錢建成的。可是校方很少用這間階梯課室,因為校方很少會舉辦全級性的活動。我記得初到埗時的疑惑:為甚麼這間中學的硬件設備那麼好?有老師告訴過我,那是因為曲江區沙溪鎮正進行「創教育強鎮計劃」,要求學校整理好學校與沙溪鎮的教育情況資料,然後向政府爭取撥款改善設備,詳細情況我們並不清楚,我們只是曾參與資料整理的工作。
我與拍檔都很欣賞學生的表現。起初我們擔心每班只有十多人有份參與比賽,其他學生會覺得無聊,但觀眾們的反應很熱烈,「大電視」環節時該安靜時安靜,做動作的同學做出有趣的動作時會笑及鼓掌。做動作的學生也非常醒目,很「放」也很惹笑。所以我覺得他們絕對有能力扮「uncle」「tomato」等原本有但被科主任刪掉的生字呀!
至於他們「接龍」的表現則有點遜色,兩回合也有班別因為「生字龍」中間有錯字而損失了很多分數。他們也好像不太瞭解規則,例如有些同學一次過改正兩三個生字。後來了解到原因,原來是有些老師不知道要在比賽當天的英文課講解好規則,我們亦因為時間關係而沒有再講解規則就開始「接龍」比賽。或者他們都寫不慣粉筆字,又或者因為要抓緊時間,所以字體潦草。隨著螢幕上的計時器指示剩下十秒,全級學生也一起大聲倒數,卻使比賽中的同學更緊張。雖然說好了每班也有一位老師負責統計他們寫對了多少生字,但後來卻只有我做統計,二百多人在我身後看著我批改黑板上字體歪斜的接龍,原來也有點壓力!比賽有兩回合,第一回合時七一班因為第三個生字就串錯了,所以很低分,可是第二回合時他們發揮得很好,所以最後他們只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二名(他們第一回合的表現很好),--我是最後才批改七一班的接龍的,他們看著我批改時都很緊張,他們看見我確認成績後都很興奮地歡呼!
還有一個小插曲:當學生們陸續離開階梯課室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氣沖沖地對我指出黑板上其中一個字串錯了,把u寫成n,但我與其他英文老師都覺得那是參賽者寫得潦草所致,而且那個字也是普遍的,相信他不會犯這個錯誤(我忘了那是甚麼字)。從他的表情看,他不像已被說服,但也沒有糾纏下去。另外,老師們覺得我的Powerpoint倒數計時器很有趣,其實我只是用了很愚蠢的方法逐秒自動換投影片......他們看見學生們的投入,雖然比賽有甩漏之處,都覺得值得下年繼續舉辦。
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展了七年級的英語興趣班與八年級的英語基礎班。七年級英語興趣班模式與八年級的一樣,也是由全級英語成績最好的四十個學生組成。我們試過進行一個活動:每人上課時要帶一件物品,與班上其他同學交換。交換前要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名字與那件物品:I
am Adam. This is MY ....。然後拿著別人的東西再與其他人交換,這次除了介紹自己外,還要說這件物品是誰的:This is HIS/HER
...,希望他們可以練習possessive pronoun。他們大都很興奮,但有很多學生都沒有根據規則去玩,可能這個活動沒有比賽成份吧!我們要求他們交的功課:自我介紹、介紹朋友與描述他們帶來的那件物品都做得不錯,最欣賞的是他們會用有限的英文詞彙盡量作較複雜的描述,雖然很多錯漏,但我們會在批改之餘也寫上讚賞、鼓勵的話語,希望他們繼續勇敢嘗試,然後認真改正。老實說,他們的功課表現比八年級的興趣班學生更好。
至於八年級的英語基礎班,我們是這樣進行的:非住宿生每星期只上一課(大課堂時間,未放學的),每課四十分鐘,住宿生則逢星期三及五的12點半至12點55分上課(午休之前)。這樣就解決了人數過多與公平性(若在課後時間開班會導致非住宿生無法參與)的問題。
我們想從最簡單、最基本的開始教起。但甚麼是「最簡單」「最基本」呢?有學生的英文分數大約四十多分(滿分120分),顏色的英文不僅(只懂黃色!),簡單的字也不懂串(例如書、椅子),但他的其他科目相對不錯。我們必需假設他們只懂得很簡單的英語生字,以及不能夠寫上完整句子。我與拍檔多番討論,決定從句式入手,一開始介紹最簡單的句式結構(SVO),然後介紹眾數、代名詞、基本動詞運用等。另外,我們加入默書,讓他們記得較簡單的生字。大原則是,絕不讓他們覺得困難,也嘗試找出一些英語裡容易明白的規律,然後給他們練習操練,也讓他們對學英語多點信心。
我們決定讓他們自由報名參加--每個班房內也張貼報名表,表上事先聲明這個班的「本質」:這不是興趣班,不會有趣味的活動。面向是英語成績不理想、上課跟不上進度但有心想追上的學生,我們會要求大家默書,以及做重複操練的功課練習。
第一個星期由拍擋負責,給非住宿生的第一課是大課堂時間,我正在教興趣班所以沒有在場。至於給住宿生的第一課是午飯時間,學生擠滿了語音室,因為連英語成績好的學生也來聽,沒有報名的也來湊熱鬧,所以課室管理上不太好,預備好的教學活動也沒有預期的效果。
第二個星期也是由他負責,因為他還未教完第一個星期的教程,也根據第一個星期的經驗作微調。第一個星期來過的英語成績好學生與較搗蛋、程度較差的學生都沒有來了,所以秩序好了不少--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學生人數應該穩定下來,可以預備點名表了,
可是上學期快完結了,我教完第三個星期後,原本以為可以多教一星期,可是因為大考,於是大課堂被取消了。餘下的就交給下學期吧!我知道他們上完三課後,他們的英語沒有可能突然進步了,但又想鼓勵他們,所以在第三個星期的課我跟他們說:這學期的英語考試沒有進步不太要緊,因為我們只是教了很少東西。我們把目標放在下學期的期考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