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寫而不作


「寫而不作」(Writing without composing)一詞不算是我的創作。靈感來自Sound Of Silence的兩句歌詞: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這兩句歌詞一直深深刻在我心中──短短兩句八個字,把沉默之聲的意境發揮得淋漓盡致。原歌詞的下一句,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Writing without sharing! 若要把這句作為本網誌的主題,則根本是題不對心!所以就想找一個適合的詞語代替Sharing。嗯,Composing 是一個好選擇。下一個問題是:「作而不寫」還是「寫而不作」較好?

「作而不寫」似乎更切合我現在的處境。我正坐在碧秋的電腦房裡,手指純熟地敲打著鍵盤,經過多年練習,倉頡輸入法已經成為我下意識的一部份。當我想打「喻」字,腦海很自然地先指示食指敲打「口」字,然後立刻無視「俞」字的左下角,火速敲打「人」「一」「弓」,最後左手拇指幾乎無意識地按空白鍵,「喻」字就出視在游標左方。看似很困難的解碼方法,其實真正實行時間只有數分之一秒。對於這個把美麗的中文字肢解的暴行,我有時會感到歉意。

若要打一些很「日常」的字,則無需要經過解碼階段,就像把記熟的旋律彈奏出來一樣。心情好的時候,還會模仿著彈琴的樣子,控制敲打的節奏及力度,為每個字加上不同的拍子及聲量。

你有妄想過,以不同節奏打出來的中文字會有所不同嗎?我還算是個正常人,所以沒有。既然彈出的中文字總是一式一樣,那還算是「寫」嗎?看來「作而不寫」合理之至。

但我覺得「作而不寫」實在太悶,意思也太明顯,沒有甚麼想像空間。合理性並不一定是文學作品的要求。

「寫而不作」又如何?若把這句與該兩句歌詞並列在一起,意思就變得很糟糕──這個網誌的主人只會行屍走肉地寫。但我們可以跳出靈感源頭的框框,獨立地看「寫而不作」這四個字。

Composition一字令我想起中學的英文作文功課及考試。那些為交貨而倉卒寫下的文字,為滿足題目要求而運用的沉悶寫作手法,為奪得好分數而寫四平八穩只求無錯的文章,這樣的「作」甚是無謂。比起規範下的「作」,自由的「寫」更是我所嚮往。所以「寫而不作」可以理解為「自由地寫文,而不規範地作文」。

「作」一字也令我想起修飾。能夠一氣呵成,不用修飾改動完成一篇文章是我的夢想。始終放下了寫作一大段日子,隨手寫的句子,經常都是太累贅,不夠精煉。而且寫作期間還要不時檢查一下有沒有前文不對後語的毛病。寫完又改,改完又寫,花的時間著實不少。所以「寫而不作」又可以理解為「流暢地寫,而不需修飾」,是我的終極目標。

太牽強了!從「作」字想起「修飾」根本狗屁不通!正常的我這時就會把上一段狠狠地刪除,不過為了讓身為讀者的你稍為了解我的寫作過程,就請你幫我這個忙吧!你可以直接在腦中刪除,也可以把文章複製貼在文字處理軟件然後刪掉。要把一整段一百五十三個字刪掉,感覺不好受吧?

用甚麼「想」法來代替呢?「樸實地寫,而不造作」似乎可以,「誠實地寫,而不老作」看來也不錯。總之「不作」的想像空間比「不寫」更廣闊!於是「寫而不作」成為這個網誌的標題。

其實還有「又寫又作」以及「不寫不作」兩個選擇。不過,「又寫又作」既沒有玩味又累贅不堪;「不寫不作」更是可笑,大可另加副題:「本來無一寫,何處惹讀者?」,然後任由網誌封塵矣!


終於交代好網誌標題的緣由。我會盡我所能,每星期發佈至少一篇有份量的文章。

2 則留言:

  1. 怎麼突然又變得那麼長氣?實在是笑剎我了~

    或許本來一向那麼長氣也說不定。順帶一提,「寫而不作」這麼一個標題取得多少有那麼一點深度。待這篇聊以娛己娛人的解話沉底後,新的詮釋自然在讀者眼中冒出來了。

    回覆刪除
  2. 因為受你的文風影響了?:b 作為解釋性的文章,長氣一點無妨吧!

    這篇文章只為娛己,寫得並不滿意。如區刀說,重點其實在最後一句。

    回覆刪除